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重修报恩光孝禅寺 南宋末 · 缪君宝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四一、《至顺镇江志》卷九
鹤林山报恩光孝禅寺,古竹林寺也。
订之图谍,宋高祖微时,尝游息寺中,既即位,改曰鹤林。
至唐开元法照师来主法席,始为禅寺。
咸通十一年夹山会师繇此往参船子和尚,故寺有夹山大室。
绍兴天子思报祐陵罔极之德,乃易今额。
自时厥后,住持事非有道行不在选。
咸淳丙寅,古镜师庆清自当涂隐静山来居之。
其始至也,事废不举,地茀不芟,栋扶梁柱,垣断级堕,乃铢积颗聚,以事营缮,勿勤檀施。
甫期年,葺三门,经藏、佛殿及诸像设费甚夥,众以为难,师曰:「未也」。
明年,寝堂丈室,祠宇寮院,轩楹栏楯,器具床座,莫不毕葺。
明年,为库为庑,为庖为湢,为圊为庐,为垣为逵术,百役踵兴。
惟善法堂,大役也,未易谋,师慨然曰:「舍是弗图,吾则不武」。
乃倒囊钵,鸠工选材,悉力竭作,未一年而堂成。
郡牧总卿赵公嘉其志,特书「天雨宝华」四大字。
于是楼阁殿庑,空翔地涌,耽耽奕奕,殆无遗功矣。
予闻而异之。
夫自浮屠氏之说以诱胁世俗,疏抄笔勾,名曰化缘,降气低色,何异道乞。
甚者攫资施之入而厚私橐,尚肯散其所聚哉!
清师之风,固可以愧其徒也。
石刻般若心经序 唐 · 张说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二十五
万行起于心。心人之主。
三乘归于一。一法之宗。
知心无所得是真得。见一无不通是元通。
如来说五蕴皆空。人本空也。
如来说诸法空相。法亦空也。
法照空。见空舍法。
二者知见。复非空耶。
是故定与慧俱。空法中立。
入此门者为明门。行此路者为超路。
非夫行深般若者。其孰能證于此乎。
秘书少监驸马都尉荥阳郑万钧。深艺之士也。
学有传癖。书成草圣。
乃挥洒手翰。镌刻心经。
树圣善之宝坊。启未来之华叶。
佛以无依相而说。法本不生。
我以无得心而传。今则无灭。
道存文字。意齐天壤。
国老张说。闻而嘉焉。
赞扬佛事。题之乐石。
台州隋故智者大师修禅道场碑铭 中唐 · 梁肃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二十
天台山西南隅一峰曰佛陇。盖智者大师现身得道之所。前佛大教重光之地。陈朝崇之。置寺曰修禅。及隋建国清。废修禅之号。号为道场自大师没一百九十馀载。长老大比邱然公。光照大师之遗训。以启后学门人。比邱法智。洒埽大师之□居。以护宝所门人。安定梁肃。闻上易名。铭勒大师之遗烈。以示后世云。大师讳智顗字德安。时号智者。其先颍川陈氏。世居荆州华容。感应缘迹。载在别传。夫治世之经非仲尼。则三王四代之训。寝而不章。出世之道非大师。则三乘四教之旨。晦而不明。昔如来乘一大因缘。菩萨以普门示现。自华严肇开。至双林高会。无小无大。同归佛界。及大雄示灭。学路派别。世既下衰。教亦陵迟。故龙树大士病之。乃用权略。制诸外道。乃诠智度。发明宗极。微言东流。我惠文禅师得之。由文字中入不二法门。以授南岳思大师。当时教尚密。不能广被。而空有诸宗。扇惑方夏。及大师受之。于是开止观法门。其教大略即身心而指定慧。即言说而诠解脱。演善权以鹿菀为初。明一实用法花为宗。合十如十界之妙。趣三观三智之极。发心至于上圣。行位昭明。无相夺伦。然后诞敷契经。而会同之。涣然冰释。心路不惑。窥其教者。藏焉修焉。盖无入而不自得焉。大师之设教也如此。若夫弛张体用。开阖语默。高步海内。为两朝宗师。大明在天。光被四表。大云注雨。旁施万物。繇是言佛法者。以天台为司南。殊涂异论。往往退息。缘离化灭。涅槃兹山。是岁隋开皇十七年也。夫名者实之宾。教者道之门。大师溷其宾。辟其门。言地位。示有證入。故感而应之。应之之事。可得而知也。若安住法界。现为比邱。等觉欤。妙觉欤。不可得而知也。当是时也。得大师之门者千数。深心者三十有二人。纂其言行于后世者。曰章安大师讳灌顶。灌顶传缙云威禅师禅师东阳东阳缙云同号。时谓小威小威左溪朗禅师缙云左溪。以元珠相付。向晦宴息而已。左溪门人之上首今湛然大师道高识远。超悟辩达。凡祖师所施之教。形于章句者。必引而伸之。后来资之以崇德辩惑者。不可悉数。盖尝谓曰。是山之佛陇。亦邹鲁之洙泗。妙法之耿光。先师之遗尘。爰集于兹。上元宝历之世。邦寇扰攘。缁锡骇散。而比邱法智。实营守塔庙。庄严佛土。回向之徒。有所依归。繄斯人是赖。汝吾徒也。盍纪于文言。刻诸金石。俾千载之下。知吾道之所以然。小子稽首受命。故大师之本迹。教门之继明。后裔之住持。皆见乎辞。其曰。
诸佛出世,惟一大事。
天台教源,与佛同意。
赫赫大师,开示奥秘。
载宏要道,安住圆位。
白日丽天,天下文明。
大师出现,国土化城
无生而生,生化两冥。
薪尽火灭,山空道行。
五世之后,閒生上德。
微言在兹,德音允塞。
明明我后,易名净域。
此山有坏,此教不极。
五台山设万僧供记 唐 · 王士詹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二十一
弥陀居西国。照师宗焉。
帝尧在位。邠公辅焉。
是知佛宝国宝。殊躅而同体也。
竹林精刹。应现施工。
已立西方教主。大师法照
南岳达真要。振金锡之清凉。
根瑞相以徘徊。蹑云衢而直进。
灵山。入化寺。
周历□□□百二十院。所睹异光奇迹。
具纪于大师实录。海□□播故略而不书。
兹乃净土教主东流也。故治地□□寺焉。
南岳弥陀寺承远和尚 中唐 · 吕温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
原夫法起于无。色生于妄。
求离于色者。未得皆空。
徇念于无者。斯为有著也。
是以至人心无所念。念无所求。
利未动而谁安。本不然而何灭。
然而利根难植。顿诣罕闻。
不有舟梁。孰宏济度。
匪因陛级。莫践堂涂。
必在极力以持其善心。惠念以夺其浮想。
不以身率。谁为教先。
谁能宏之。则南岳大师其人也。
师讳承远汉州绵竹县谢氏之子。
积修妙性。宿起冥因。
乘报现身。应期宏道
自天钟美。因地禀灵。
七尺全躯。峨岷与瞻敬之状。
九漏悬解。江汉资清净之源。
殊相夙成。隐照潜发。
甫志学。始游乡校。
惊礼乐之陷阱。觉诗书之桎梏。
忽忽不乐。未知所逃。
俄有信士。以尊胜真言。
质疑于学。怡然耸听。
宛若前闻。识契心冥。
神动意往。遂涕诀慈顾。
行徇幽缘。初事蜀郡唐禅师
禅师学于资州诜公。诜公得于东山宏忍。
坚林不尽。秘键相传。
师乃委质僮役。服勤星岁。
旁窥奥旨。密悟真乘。
既壮游方。沿峡东下。
开元二十三年。至荆州玉泉寺
谒兰若真和尚。荆蛮所奉。
龙象斯存。历劫方契其幽求。
一言悬会于灵受。爱从剃毁。
始备缁锡。昂然古貌。
森映高松。衡山
俾分法派。越洞庭
浮湘沅。息于天柱之阳。
从通相先师受声闻具戒。三乘之经教。
四分之纪律。八正之伦要。
六度之根源。莫不更赞神机。
递归心术。闻京师有慈敏三藏。
出在广州。乃不远重阻。
星言睹谒。学如不足。
求所未尽。一通心照。
两舍言筌。敏公曰。
如来付受吾徒。用宏拯救。
超然独善。岂曰能仁。
俾依无量受经。而修念佛三昧。
树功德劫。以济偫生。
由是顿息诸缘。专归一念。
天宝初岁。还于旧山。
山之西南。别立精舍。
号弥陀台焉。薙草编
仅蔽经像。居靡童侍
室无斗储。一食不遇。
则茹草而过。敝衲莫完。
而岁寒自若。奉持赞叹。
苦剧精至。恒于真际。
静见大身。花座踊于意田。
宝月悬于眼界。永泰中
高僧法照者。越自东吴
求于庐阜。尊远公教迹。
结西方道场。入观积旬。
至想傍达。见弥陀座下。
有老比邱焉。启问何人。
答曰。南岳承远
愿告吾土。胜缘既结。
真影来现。照公退而惊慕。
径涉衡峰。一披云外之尘。
宛契定中之见。因缘昭晰。
悲喜流涕。遂执抠衣之敬。
愿承入室之顾。大师德因感著。
道以證光。远近聆风。
归依载路。于是大建法宇。
以从人欲。轮奂云起。
丹刻化成。走檀信于十方。
尽庄严于五会。香花交散。
钟梵相宣。火宅之烟焰皆虚。
欲海之波澜自定。加以宝装秘偈。
建幢于台前。玉篆真文。
揭碑于路左。施随求之印。
广销业累。造轮转之藏。
以大备教典。劝念则编榜于崖谷。
励学则兼述于缣缃。其欲人如身。
慈惠恳至。皆此类也。
大师峰栖木下六十馀年。苦节真修。
老而弥笃。夙开户牖。
久启津途。法界之尊重在焉。
天人之瞻仰如是。常陋处方丈。
志行平等。食不重味。
寒不兼衣。王公之珍服盈厢。
氓庶之金钱布地。莫不回修佛事。
赡养孤老。凡言施者。
以是报之。期颐将及。
志力无替。早钟会食。
到必先众。夕磬虔念。
居恒达晨。其克巳练心。
慎终如始。皆此类也。
大历末。门人法照辞谒五台
北辕有声。承诏入觐。
坛场内殿。领袖京邑
托法云之荫。自感初因。
分慧日之馀光。宁忘本
奏陈师德。乞降皇恩。
由是道场有般若之号。贞元岁。
某获分朝寄。廉问湘中。
近照德辉。获探众妙。
灵岳直午。先皇本命。
宜有上士。斯焉护持。
表求兴崇。诏允诚愿。
台虽旧号。其命维新。
寺由是有弥陀之额。度生二七。
会供千人。中贵巡香。
守臣视馔。瑶图花捧。
宝字烟开。宠降九天。
晖映三界。师亦建不坏之塔。
以寿君亲。修无边之功。
以福邦国。梵王之能事毕矣。
法门之荣观备矣。贞元十八年
孟秋既望。顾命弟子。
申明教戒。扫室趺座。
恬然化灭。报龄九十有一。
僧腊六十有五。先是忽告门人曰。
国土空旷。各宜勉力。
数月而灾火梵寺。周岁而吾师解形。
此盖宝去山枯。龙移水涸。
空旷之旨。乃明前知。
法众崩恸。若坏梁木。
邦人号赴。如失舟航。
其年九月七日。还神于寺之南冈。
即安灵塔。教也。
前后受法弟子百有馀人。而全得戒珠密传心印者。
盖亦无几。比邱惠诠知明道侦超然等。
皆奥室之秀者。以瞻奉将
经行坐。永怀于极。
见托碑纪。移有道于物外。
无愧词。比遗爱于人间。
诚当堕泪。铭曰。
浩浩清尘。茫茫逝川。
大雄作矣。救物为先。
能明大教。非师有缘。
不宰功立。忘机智全。
谁其宏之。南岳命代。
习识虚受。应身圆对。
理则归空。教惟不昧。
末摇本静。行苦神泰。
云迹一灭。天星六周。
热恼就濯。童蒙来求。
摄以尊念。驱之力修。
我法有户。谁能不由。
甘露晨稀。香云夕卷。
彼岸方济。慈舟忽
炉烟如在。塔树勿剪。
刊勒丰碑。永想正眼。
南岳陀和尚802年 中唐 · 柳宗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八十七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
代宗时。有僧法照国师。乃言其师南岳大长老有异德。天子南向而礼焉。度其道不可徵。乃名其居曰般舟道场。用尊其位。公始居山西南岩石之下。人遗之食则食。不遗。则食土泥。茹草木。其取衣类是。南极海裔。北自幽都来求厥道。或值之崖谷。羸形垢面。躬负薪槱。以为仆役而媟之。乃公也。凡化人。立中道而教之权。俾得以疾至。故示专念。书涂巷。刻溪谷。丕勤诱掖。以援于下。不求而道备。不言而物成。人皆负布帛。斩木石。委之岩户。不拒不营。祠宇既具。以洎于德宗。申诏褒立。是为弥陀寺。施之馀则与饿疾者。不尸其功。公始学成都唐公。次资川诜公。诜公学于东山忍公。皆有道。至荆州。进学玉泉真公。真公授公以衡山。俾为教魁。人从而化者以万计。初法照庐山。由正定趣安乐国。见蒙恶衣侍佛者。佛告曰。此衡山承远也。出而求之。肖焉。乃从而学。传教天下。由公之训。公为僧凡五十六年。其寿九十一。贞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终于寺。葬于寺之南冈。刻石于寺大门之右。铭曰。
一气回薄茫无穷。
其上无初下无终。
离而为合蔽而通。
始末或异今焉同。
虚无混冥道乃融。
圣袖无迹示教功。
公之率众峻以容。
公之立诚教其中。
服庇草木蔽穹隆。
仰攀俯取食以充。
形游无极交大雄。
天子稽首师顺风。
四方奔走云之从。
经始寻尺成灵宫。
始自蜀道至临洪。
咨谋往复穷真宗
弟子传教国师公。
化流万亿代所崇。
奉公寓形于南冈。
幼曰宏愿惟孝恭。
立之兹石书元踪。
唐大照禅师碑跋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四、《欧阳文忠公集》卷一三九、《集古录》卷六、《六一题跋》卷六
右《大照禅师碑》,唐吏部员外郎卢僎撰,伊阙县集贤院待制校理史惟则书。
天宝元年立。
唐世分书名家者,四人而已:韩择木、李潮、蔡有邻及惟则也。
洋州念佛岩大悟禅师 北宋 · 闵文叔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八
唐代宗时,有圣僧焉,姓张氏名法照兴势县大灙里人也。
少舍家为沙门,證定慧力,入于神通。
尝游庐山,适南岳,得法而归,在此岩上庵居泉饮,日夜专念阿弥陀佛。
每念佛时,常化佛空中显现,声不加大,闻于长安,天子乃遣使者以礼迎之。
既至,赐号为「供奉大德念佛和尚」,又号「五会念佛法事般若道场主国师」,而天子承教焉。
初,法照庐山,入正定,至极乐国,见蒙恶衣侍佛者,佛告曰:「此衡山承远也,出而求之」。
乃之南岳,见长老承远居岩石之下,羸形垢面,躬负薪槱。
凡化人,立中道而教之,俾得以疾至,故示专念,书涂巷,刻溪谷,率勤诱掖度援于众,是为教魁,其徒至万计。
法照乃从学而专教天下,故作五会念佛法事,依《无量寿佛经》,广说偈颂,以专念为教体,其中亦闻无生忍法。
至是乃言其师南岳大长老有异德,天子南向而礼焉。
度其道不可徵,乃名其居曰般若道场,以尊其位。
德宗皇帝法照曰:「性入伭妙,得念正真。
悟常罕测,诸佛了因」。
又问曰:「佛留法法,众生皈依何门」?
法照以偈答曰:「诸佛在心头,迷人向外求。
内怀无价宝,不识一生休」。
乃大悦,经赞广布流行。
法照长安居章敬寺,每入城邑聚落,常以布施揖众念佛,从化者甚多,至不可计,莫不奉持斋戒。
厥后城中有一屠者,为失利养,起嗔恨心,袖刃而来,将不利于法照
法照以他心智知其心念,谓屠者曰:「尔欲堕入地狱耶?
而来害我」。
屠者愕然,弃刀于地,悔过作礼,愿从念佛,念之数声,奄然立化。
法照亦结跏趺坐而入圆寂敕谥大悟禅师
是日在彼殁已,此张氏家明睹其形容,须臾乃现神变,隐身巨石之中,遂不复见焉。
呜呼!
法照禅师者,其西方之圣人乎?
不然,何以游神彼国,行化此方,度恶人于须臾,现色身于没后,神变自在无碍也,由其当时念佛于此,故世记此岩,以「念佛」名之,又从而构立祠宇焉。
迹其道场之处,□入岩殿之后,有草庵基其经行之地,则今山径之□有锡杖泉。
其遗教则有五会念佛法事,其遗像则此殿璧之上有古所画法照行像。
至今郡人每岁以仲夏六日致祀于是岩,四众集会是日,能使疑者信,慢者敬,斯以威德神化所感而然也。
或曰:「既圣矣,犹现行念佛者以何义耶,复以何义专念阿弥陀佛耶」?
曰:「以胜义观,则无去无来,无生无灭,非有漏,非无漏,非有为,非无为。
方维上下,无所不在,过现未来,无时不存。
以太虚空为法身,以妙真如为觉性,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
故经曰:「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以世谛言,则有因有果,有修有證。
有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形好,可见之色;
有六十美妙友音,可闻之声;
有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十八不共法为成道相;
有三乘十二分教为说法相。
所在之处有十方,所出之时有三十,成就净土,揖授众生,名称形相,皆为福田。
故经曰:「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以成佛道」。
二种理趣,非合非离,非一非异。
离有无边,是谓中道;
舍断常见,是谓□观。
是故智者随以空性观于如来,而以不舍诸有为法,行佛随念,此法照所以现形念佛之义也。
十万三世,一切如来,名号无数。
至于功德威身,辨才智慧,證入法界,成就无上正等菩提,则一如来所能具足。
如是作意,专念一佛,则为普念一切诸佛。
以经考之,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刹,有世界焉,名曰极乐。
彼世界中,有如来名阿弥陀,誓愿洪深,修行广远,功德庄严,净土慈悲,济度众生,推本往昔,过无数大劫。
初心修行菩萨道时,于世间自在王如来所法无上正等觉心,具揖二十一亿清净佛土,广发四八种殊胜大愿,如实安住,种种功德,修习如是。
菩萨行时,经于无量,那由他劫,初未曾起三毒五欲,住三解脱门,行六波罗蜜,无边诸众生类住无上道,起诸妙行以至成佛,皆不可以语言分别之所能知。
积集如是,不可思议,无量功德,乃取正觉。
成佛已来,于今十劫,现在说法,无量菩萨及声闻,众恭敬围绕,左观世音、右大势至二大菩萨,而为上首彼佛如来,光明无边,十方普照,寿命无量,一国皆同,故名阿弥陀,又名无量寿佛,有异名谓无量光彼世界中,称宝严饰,香花充满,无三恶,无八难,所有众生皆如自在天,所有菩萨皆住不退地,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是故彼国名曰极乐无边世界。
诸佛如来皆共称赞阿弥陀佛所有功德,他世界中,若有众生闻彼佛名,生净信心,能如十六观行修行,回向愿生彼国者,随愿得生,永出轮回,终成正觉,虽下品者,亦正圣果,此法照所以专念阿弥陀佛之义也。
且三归六念,以佛以先,一称南无佛陀,善根无尽,况能专念者乎?
法照以此教人,盖得其要矣。
我愿以此法门示之众人,传之后世,使闻之者皆发信心而归正觉。
是故立石此岩,而述其事义以记焉。
按:康熙南郡志》卷一八,康熙二十八年刻本。
示小师法照 北宋 · 释怀深
七言绝句 押词韵第三部
庵小不能容汝住,湖边相送颇依依。
身心欲得长坚固,记取重围吃菜时。
法照大师求偈 北宋 · 释怀深
 押尤韵
戴角披毛老牸牛,牵犁拽杷几经秋。
脚跟终不随人转,鼻孔辽天得自由。
得自由,洞庭湖里冷啾啾。
莲社继祖五大法师庆元五年 南宋 · 释宗晓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六四、《乐邦文类》卷三
莲社之立,既以远公为始祖,自师归寂,抵今大宋庆元五年己未,凡八百九年矣。
中间继此道者,乃有五师,一曰善导师,二曰法照师,三曰少康师,四曰省常师,五曰宗赜师
是五师者,莫不仰体佛慈,大启度门,异世同辙,皆众良,传记所载,诚不可掩,以故录之,为继祖焉。
一,善导师者,不知何许人。
唐贞观中,见西河绰禅师九品道场讲诵观经,大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耍。
修馀行业,迂僻难成,唯此观门,速超生死」。
于是笃勤精苦,若救头然。
续至京师,击发四部,每入佛室,胡跪念佛,非力竭不休,虽寒冰亦须流汗。
出即为人说净土法,三十馀年,不暂睡眠。
般舟行道,礼佛方等。
诸有䞋施,用写弥陀经十万馀卷,画净土变相三百馀壁,京华道俗,受化者不计其数。
或问曰:「念佛生净土耶」?
答曰:「如汝所念,遂汝所愿」。
于是乃自念如是,一声则有一道光明,从其口出,十至千百,光亦如之。
后谓人曰:「此身可厌,诸苦变易」。
乃登柳树,向西愿曰:「愿佛接我,菩萨助我,令我不失正念,不生退堕」。
言已投身自绝。
高宗知其口出光明精至如此,赐寺额为光明焉。
天竺往生略传》曰:阿弥陀佛化身,自至长安,闻浐水声,和尚乃曰:「可教念佛」。
遂广行劝化。
三年后满长安城,皆悉念佛。
后有法照大师,即善导后身也。
二,法照师者,唐代宗大历四年,于衡州湖东寺启五会念佛道场,感五色祥云覆其寺。
云中有楼阁,睹阿弥陀佛及二菩萨,其身高大,满虚空中。
复于道场之外,遇一老人,指见文殊。
因往五台,大圣现竹林寺
入寺之讲堂,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为众说法。
遂作礼问曰:「末代凡夫,智识浅劣,佛性心地,无由显现,未审修何法门最为其要」?
文殊曰:「汝所请问,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如念佛。
我于过去,因念佛故,得一切种智」。
又问曰:「当云何念」?
文殊曰:「此世界西,有阿弥陀,愿力难思,汝当系念,令无间断,命终决定往生」。
说已,为摩顶而退。
师续于并州行五会教,化人念佛。
德宗于长安宫中,常闻东北方有念佛之声,遣使寻觅,至于太康,果见师劝化之盛,遂敕迎入内,教宫人念佛,亦及五会。
按柳文《南岳陀和尚碑》曰:「在代宗时,有僧法照国师,初居庐山,由正定以趣安乐国,见蒙恶衣持佛者,佛告曰:『此衡山承远也』。
出而求之,肖焉。
乃从而学,传教天下」。
准此,法照师远公也。
三,少康师缙云仙都人
贞元初,至洛下白马寺,见殿内文字累放光明,探取之,乃善导西方化导文。
曰:「若于净土有缘,当使此文再发光明」。
言未已,光乃闪烁。
曰:「劫石可磨,我愿无易矣」。
遂至长安善影堂,大陈荐献,倏见善导遗像升于空中,谓曰:「汝依吾事利乐有情,则汝之功同生安养」。
又路逢一僧曰:「汝欲化人,当往新定」。
言讫而隐。
新定,今严州也。
师至彼,人无识者,乃乞钱,诱小儿曰:「阿弥陀佛是汝本师,能念一声,与汝一钱」。
群儿务钱,随亦念之。
后经月馀,俟钱者多。
曰:「可念十声与一钱」。
如是一年,无少长贵贱,念佛之人盈于道路。
续于乌龙山建净土道场,筑坛三级,集众午夜行道。
高声唱阿弥陀佛,众共和之。
师一唱佛声,众见一佛从口而出,连唱十声,则有十佛,若贯珠焉。
师曰:「汝见佛者,决定往生」。
众满数千,亦有竟不见者。
后遗嘱道俗,当于安养起增进心,于阎浮提生厌离心。
言已,放光数道,掩然而逝,塔于台子岩。
天台韶国师尝重修之,世称后善导者,即师是也。
四,省常师者,大宋淳化中,师住钱唐昭庆院,专修净业,结净行社,王文正公旦为社首,翰林承旨宋白撰碑,翰林学士苏易简作净行品序,状元孙何题社客于碑阴,亦系以记。
士夫预会,皆称净行社弟子。
社友八十比丘,一千大众。
孤山圆公作师《行业记》并《莲社碑》,记中引苏序曰:「予当布发以承其足,剜身以请其法,犹无嗔恨,况陋文浅学,而有吝惜哉」!
宋碑曰:「师慕远公,启庐山之社,易莲华为净行之名。
远公当衰季之时,所结者半隐沦之士。
上人属升平之世,所交者多有位之贤。
方前则名士且多,垂裕则津梁曷已」。
因二公之言,想当时之盛,亦可槩见矣。
五,宗赜师者,师赐号「慈觉」,元祐中真州长芦寺,宗说俱通,笃勤化物。
有《苇江集》行于世,内列种种佛事,靡不运其慈念。
盖师自他俱利,愿力洪深,故能远绍佛化也如此。
人或不知,返嫌忉怛,悲夫!
师居长芦,海众云臻,爰念无常之火。
四面俱焚,岂可安然坐而待尽,乃遵庐阜之规,建立莲华胜会,普劝修行,念佛三昧。
其法:日念阿弥陀佛,或百千声乃至万声,回愿往生西方净土,各于日下以十字记之。
当时即感普贤、普慧二大菩萨预会證明胜事,非所作所修契圣,曷至是耶!
灵芝称为近代大乘师,信乎其为大乘师矣!
以上五师,绍隆大法行业如此,继远为祖,孰曰不然乎!